15世纪晚期(早期形式为 ethnical,15世纪初),“异教徒,非基督徒”,源自晚期拉丁语 ethnicus,而该词又源于希腊语 ethnikos,意为“属于一个民族的,民族的”。一些古代作家(如波利比乌斯等)将其解释为“符合某民族的特点或习俗,特有于某民族”,而语法学家们则认为它是“适合外国人的风俗或语言”。这个词的根源在于 ethnos,意指“共同生活的人群,民族,部落,种族”,也可以用来形容动物的群体,字面意思是“同类人”。它的原始印欧语词根是 *swedh-no-,这是 *s(w)e- 的后缀形式,表示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同时也用于构成表示社会群体的词汇(参见 idiom)。在英语中,这个词最早作为名词出现,意为“异教徒,非基督徒,非犹太教徒”(约公元1400年)。现代名词用法“民族成员”则起源于1945年。
在《七十士译本》中,希腊语 ta ethne 用来翻译希伯来语 goyim,这是 goy 的复数形式,意为“民族”,特别指非以色列人。因此,它常被理解为“异教民族,崇拜假神的外邦民族”(参见 goy)。在教会文献中,ethnikos 被用来形容“具有异教徒特征,与真神的崇拜格格不入”,作为名词则意指“异教徒,外邦人”。在英语中,ethnic 作为“特有的民族或种族”这一含义的证据可以追溯到1851年,标志着其回归原始意义;而“不同文化群体”的说法则出现在1935年;至于“种族、文化或民族少数群体”的表述,则是美式英语中的1945年新词。Ethnic cleansing 这一词汇则始见于1991年。
尽管“ethnic cleansing”这一术语最近才被英语所采用,但其在捷克语、法语、德语和波兰语中的动词形式早已有之。[杰瑞·Z·穆勒,《我们与他们:民族主义的持久力量》,《外交事务》,2008年3/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