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移除广告吗?登录查看更少的广告,并成为会员以移除所有广告。
在印度文化中,1800年起,“一个人一生中所有行为的总和”,这决定了他在来世的形态。这个概念源自梵语 karma,意为“行动、工作、行为;命运”,与梵语 krnoti、阿维斯陀语 kerenaoiti(意为“创造”)、古波斯语 kunautiy(意为“他创造”)相关。这些词都源自原始印欧语词根 *kwer-,意思是“创造、形成”(参见 terato-)。这个概念后来被西方一些流行的“冥想”团体所采纳。[OED, 1989]。它与 Sanskrit 中的第二个元素相关。
同样来自于: 1800
也称为Sanscrit,是印度的一种古代神圣语言,起源于1610年代,来自梵语samskrtam,意为“组合在一起,结构良好,完善”,是samskrta的中性形式。这个词由sam(意为“共同,一起”,源自原始印欧语根*sem- (1),意为“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和krta-(意为“制作,完成,执行”,源自原始印欧语*kwer-,意为“制造,形成”;参见terato-)组合而成。它被称为“梵语”,因为它是经过修炼的文学语言,与通俗方言区分开来;或者有人认为它是完美的语言,被视为神的语言,遵循无误的规则构成的”[《世纪词典》]。尽管作为日常语言已经消亡,梵语仍然作为一种学术语言存在了很长时间。
“与业力法则相关的”,1883年 coined,来自 karma + -ic。
中文翻译由AI生成。查看原文,请访问: Etymology, origin and meaning of kar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