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这个词通常指那些在白天活动的鳞翅目昆虫。它源自古英语的buttorfleoge,显然是由butter(黄油)和fly(蝇)组合而成,但具体含义却不太明确。有人猜测,这个名字可能源于古人认为这些昆虫(或者根据格林的说法,是变身为蝴蝶的女巫)会吃掉暴露在外的黄油或牛奶。另一种说法则更简单,认为许多蝴蝶的翅膀呈淡黄色,像黄油一样。还有一种理论则与昆虫排泄物的颜色有关,源自荷兰语的boterschijte。更多信息可以参考papillon。
大约从1600年起,这个词开始用来形容人,最初是指那些爱慕虚荣、穿着华丽的人;到1806年,它又被用来描述从卑微状态蜕变的过程;而到了1873年,它则被用来形容那些轻盈飘动的特质。1935年,这个词被用来命名一种游泳姿势。1869年,它还被用来指一种机械螺母。1908年,butterflies被用来形容因焦虑引起的轻微胃痉挛。诗人亚历山大·波普曾写道:Who breaks a butterfly upon a wheel?。
The butterfly effect is a deceptively simple insight extracted from a complex modern field. As a low-profile assistant professor in MIT's department of meteorology in 1961, [Edward] Lorenz created an early computer program to simulate weather. One day he changed one of a dozen numbers representing atmospheric conditions, from .506127 to .506. That tiny alteration utterly transformed his long-term forecast, a point Lorenz amplified in his 1972 paper, "Predictability: Does the Flap of a Butterfly's Wings in Brazil Set Off a Tornado in Texas?" [Peter Dizikes, "The Meaning of the Butterfly," The Boston Globe, June 8, 2008]
蝴蝶效应是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概念,源自现代复杂的气象学。1961年,爱德华·洛伦兹作为麻省理工学院气象系的一名低调助理教授,开发了一个早期的天气模拟计算机程序。一天,他将代表大气条件的十二个数字中的一个,从0.506127改为0.506。这个微小的变化却彻底改变了他的长期天气预报。洛伦兹在1972年发表的论文《可预测性:巴西一只蝴蝶的翅膀扇动会引发德克萨斯州的龙卷风吗?》中强调了这一点。[彼得·迪齐克斯,《蝴蝶的意义》,《波士顿环球报》,2008年6月8日]
这一真理早已为诗人和哲学家(原子论者)所知,而现代科学则将其视为一个可能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