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Cinderella 的意思

灰姑娘; 被低估的人; 午夜结束的事物

Cinderella 的词源

Cinderella(n.)

这个词是法语 Cendrillon 的伪翻译,来源于 cendre,意为“灰烬”(参见 cinder)。它常被用来比喻那些不被重视的事物,或者指那些在午夜结束的东西。这个故事在欧亚地区广泛流传,已知最古老的版本是中国的(大约公元850年)。英语版本则基于佩罗的 "Cendrillon"(1697年),由罗伯特·桑布勒于1729年从法语翻译而来,但本土版本可能早已存在,比如苏格兰的“Rashin Coatie”。

德语中的形式是 Aschenbrödel,字面意思是“厨房女仆”,来自 asche(“灰烬”,参见 ash (n.1))+ brodeln(“冒泡,酝酿”)。桑布勒明智地跳过了那些本土词汇,比如“负责把灰烬堆成堆的女人”,17世纪的说法有 cinder-womancinder-wench(1712年)。这些词也被用来比喻“被忽视的家庭成员”,或者指那些在午夜结束的事物。

相关词汇

“火的粉末残留物”,中古英语 asshe,源自古英语 æsce 意为“灰烬”,进一步追溯到原始日耳曼语 *askon(同源于古诺尔斯语和瑞典语 aska,古高地德语 asca,德语 asche,中古荷兰语 asche,哥特语 azgo 意为“灰烬”)。这一词汇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印欧语根 *as-,意为“燃烧、发光”。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中的 ascua(意为“红热的煤”)是日耳曼语的借词。

“从火山喷发的细粉状熔岩”这一意义出现在17世纪60年代。灰烬作为悲伤或悔悟的象征由来已久,因此有了 Ash Wednesday(大约公元1300年,在中古英语中有时也称为 Pulver-wednesdai)。这一习俗是由教皇格里高利大帝引入的,他在大斋期的第一天会在忏悔者的头上撒灰烬。

Ashes(“一个人的遗体灰烬”)的用法可以追溯到13世纪晚期,指的是古代火葬的习俗。

古英语中的 sinder 意思是“铁的杂质,炉渣”,源自原始日耳曼语的 *sendra-,同样表示“炉渣”。这个词在古撒克逊语中是 sinder(“炉渣,杂质”),古诺尔斯语中是 sindr,中低地德语和中荷兰语中是 sinder,荷兰语中是 sintel,古高地德语中是 sintar,现代德语中是 Sinter。它们都源自印欧语根 *sendhro-,意思是“凝结的液体”,在古教会斯拉夫语中对应的词是 sedra(“灰烬”)。

最初的 s- 在发音上受到了法语中无关词汇 cendre(“灰烬”)的影响而变成了 c-。这个法语词源自拉丁语 cinerem(主格 cinis,意为“灰烬”),与希腊语的 konis(“尘土”)相关(参见 incinerate)。拉丁语中的词经过简化变成了 *cin'rem,并为了发音方便插入了 -d-(类似于法语中的 peindre 来源于 pingere)。法语词的变化似乎也影响了英语词的意义,使其在16世纪被理解为“火熄灭后剩下的小块烧焦的煤”。

在地质学中,“火山喷出的粗灰烬”这一意义出现在1774年;而 cinder cone(火山锥)则指围绕火山形成的、由连续喷发的灰烬堆积而成的锥形结构,首次记录于1849年。相关词汇:Cinders

    广告

    Cinderella 的使用趋势

    改编自 books.google.com/ngrams/. Ngrams 数据仅供参考。

    分享 "Cinderella"

    中文翻译由AI生成。查看原文,请访问: Etymology, origin and meaning of Cinderella

    广告
    热搜词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