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face-card 的意思

人头牌; 面牌

face-card 的词源

face-card(n.)

“court card”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826年,它是由face(名词)和card(名词1)组合而成的。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这些牌上有人物肖像。

相关词汇

在15世纪初,“纸牌”的意思最早出现在西班牙,源自古法语的carte(14世纪),再往前追溯到中世纪拉丁语的carta/charta,意指“纸片、书写材料、宪章”。这个词的拉丁语根源是charta,意思是“纸张、书写材料、平板”,而它又源自希腊语的khartēs,意为“纸莎草层”,可能与埃及语有关。这个词的形式受到了意大利语同源词carta(“纸、纸张”)的影响。可以与chart(名词)对比。英语中从-t-d的变化尚无解释。

“纸牌”的含义在法语中也是最早的。在英语中,这个词的意义在1590年代被扩展,用来指代类似的小型、平坦、坚硬的纸片。从1795年起,它被用来指代“印有姓名、地址等信息的小纸片”,如社交场合使用的visiting-cards(拜访卡),以及表明职业的business-cards(名片)。而“用于特殊场合的印刷祝贺语”的含义则出现在1862年。

1836年,这个词被用来形容聪明或有创意的人(最初是与形容词搭配,如smart card),这个用法源自纸牌的意义,通过sure card(“必定成功的手段”,约1560年)等表达演变而来。

Card-sharper(“专业纸牌骗子”)这个词出现在1859年。House of cards(“纸牌屋”,比喻“不牢靠或脆弱的计划”)的用法则始于1640年代,最早见于米尔顿的作品,源自儿童游戏。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藏有秘密手段”)的比喻用法出现在1898年。play the _______ card(为政治利益而采取某种策略)则始于1886年,最初是the Orange card,意指“诉诸北爱尔兰新教徒情感”。

Cards are first mentioned in Spain in 1371, described in detail in Switzerland in 1377, and by 1380 reliably reported from places as far apart as Florence, Basle, Regensburg, Brabant, Paris, and Barcelona. References are also claimed for earlier dates, but these are relatively sparse and do not withstand scrutiny. [David Parlett, "A History of Card Games"]
纸牌在1371年首次在西班牙被提及,1377年在瑞士被详细描述,到了1380年,像佛罗伦萨、巴塞尔、雷根斯堡、布拉班特、巴黎和巴塞罗那等地都可靠地报道了纸牌的存在。虽然也有人声称有更早的记录,但这些记录相对稀少,且经不起推敲。[David Parlett, "A History of Card Games"]

大约公元1300年,face这个词开始用来指代“人的面孔、脸部表情或外观”,甚至可以表示“肖像、形象”。它源自古法语的face,意为“面孔、面容、外貌”,可以追溯到公元12世纪。更早的词源则是俗拉丁语的*facia,这也是意大利语faccia的来源,而拉丁语的facies则意为“外观、形态、轮廓”,在某些情况下也指“面容、面貌”。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可能是“施加于某物的形态”,与facere(意为“制造、形成”)有关,源自原始印欧语根*dhe-,意为“放置、设定”。

在英语中,这个词逐渐取代了古英语的andwlita(“面孔、面容”,由wlitan“看、瞧”演变而来)和ansynansien(更常用的表达,源自seon“看”)。在印欧语系中,表示“面孔”的词通常基于“外观、视线”的概念,大多数都是从“看、瞧”的动词衍生而来(例如古英语的表达、希腊语的prosopon,字面意思是“朝向的视线”,立陶宛语的veidas,源自*weid-“看”的词根,等等)。但在某些情况下,如这里所示,表示“面孔”的词也可以指“形状、轮廓”。在法语中,17世纪时人们不再使用face来指代“头部前面”,而是用visage(更早的形式是vis),这个词源自拉丁语的visus,意为“视力、视觉”。

从14世纪后期开始,face还被用来表示“外在的表现(与某种其他现实形成对比)”。同一时期,它也指“任何物体的前部或正面”,甚至可以表示“地球或海洋的表面、城市的范围”。在印刷术语中,表示“构成字母的部分”这一含义出现在1680年代。

她一回到家,就冲我大喊‘你这个胆小鬼!’ [乔叟,《僧侣的故事》]

短语Face to face(面对面)出现在14世纪中期。Face time(面对面交流)则可以追溯到1990年。短语lose face(失去面子,失去威信)出现在1835年,源自中文的tu lien,因此也衍生出了save face(保全面子,挽回颜面),这个表达出现于1898年(参见save)。短语show (one's) face(露面,现身)出现在14世纪中期(如shewen the face)。而make a face(做鬼脸,因厌恶或嘲讽而改变面部表情)则可追溯到1560年代。短语Two faces under one hood(一个人有两副面孔,形容双面人)出现在15世纪中期。

一个人的两副面孔是绝对不可信的。 [《觉醒吧,贵族们》,1460年]

14世纪初,“主要外衣,长袍,裙子”,通常由布料制成,通常有袖子,可以单独穿着或在斗篷下穿着,源自古法语 cote(意为“外套,长袍, tunic,外衣”),来自法兰克语 *kotta(意为“粗布”)或其他日耳曼语来源(可与古撒克逊语 kot(意为“羊毛斗篷”)、古高地德语 chozza(意为“粗羊毛斗篷”)、德语 Kotze(意为“粗糙的外套”)对比)。其最终起源尚不清楚。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的 cota,意大利语的 cotta 都是日耳曼语的借词。

Coats of modern form, fitted to the body and having loose skirts, first appeared in the reign of Charles II of Englan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e coat has been of two general fashions: a broad-skirted coat, now reduced to the form of the frock-coat ..., and a coat with the skirts cut away at the sides (the modern dress coat), worn now only as a part of what is called evening dress. [Century Dictionary, 1897]
现代外套的雏形,贴合身体并具有宽松裙摆的设计,首次出现在英王查理二世时期。自18世纪初以来,外套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是宽裙摆外套,现在演变为礼服外套的形式……另一种是侧面裙摆被剪掉的外套(现代礼服外套),如今仅作为晚礼服的一部分穿着。[《世纪词典》,1897年]

作为“女性和儿童从腰部悬挂的衣物”这一含义始于14世纪晚期(在 petticoat 中的用法)。14世纪晚期,这个词被转用于“动物的自然外部覆盖物”。1660年代,这个词被扩展为“覆盖任何表面的薄层物质”。Coat-hanger(衣架,专为悬挂外套设计的衣架)出现在1872年。Coat-card(1560年代)指的是任何带有图案的扑克牌(可与 face-card 对比)。后来这个词被误传为 court-card (1640年代)。

    广告

    face-card 的使用趋势

    改编自 books.google.com/ngrams/. Ngrams 数据仅供参考。

    分享 "face-card"

    中文翻译由AI生成。查看原文,请访问: Etymology, origin and meaning of face-card

    广告
    热搜词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