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世纪中期,“音调,音乐声或音符”,特别是指其特性(音高、音色、音量等);来源于古法语 ton,盎格鲁法语 toen,意为“音乐声,言语,文字”(13世纪),直接源自拉丁语 tonus,意为“声音,音调,重音”,字面意思是“拉伸”(在中世纪拉丁语中,这个词特指音乐)。这个词源于希腊语 tonos,意为“声调,音高,语调,音乐中的调子”,最初指的是“拉伸,紧绷,绷紧的弦”,与 teinein(意为“拉伸”)相关,来自原始印欧语词根 *ten-(意为“拉伸”)。
“说话方式,语调或声调的变化以表达情感”等含义出现在约1600年。到1765年,这个词被扩展为“说话或写作风格,能反映态度”。在生理学中,指身体的紧致度,出现于1660年代。1735年起,作为“社会风气的主流状态”使用;同时也可以与 ton(名词2)进行比较。
到15世纪初,这个词开始指代任何声音(对应拉丁语 sonus)。在绘画中指颜色的使用,出现于1816年。到1893年,在摄影中被用来表示“成品照片的颜色或色调”,通常是由于化学过程造成的。作为电话产生的电声,首次出现于1878年。Tone-deaf(音盲)这个词在1880年出现;tone-poem(音调诗)则在1845年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