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face 的词源
相关词汇
“black-face”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868年,指的是一种表演风格,起源于美国。在这种表演中,通常是非黑人演员会使用烧焦的软木塞或其他舞台化妆品来把自己的脸涂黑。这个词由black(形容词)和face(名词)组合而成。不过,这种表演形式其实早在1830年代就已经存在了。
The old-time black face song-and-dance man has disappeared from the stage. At one time no minstrel or variety company was complete without a team of these stage favorites; and who can ever forget their reception at every performance? It made no difference whether they represented the genteel or the plantation negro, they were always welcome, and as a rule were the big feature of the bill. [William E. "Judge" Horton, "About Stage Folks," 1902]
过去那种黑脸歌舞表演者已经从舞台上消失了。曾几何时,没有一个小丑或杂技团体是完整的,缺少这些舞台宠儿的表演。谁能忘记他们在每场演出中的热烈欢迎呢?无论他们是表现上层社会的黑人还是种植园工人的黑人,他们总是受到欢迎,通常还是演出的最大亮点。[威廉·E·“法官”·霍顿,《关于舞台人物》,1902年]
大约公元1300年,face这个词开始用来指代“人的面孔、脸部表情或外观”,甚至可以表示“肖像、形象”。它源自古法语的face,意为“面孔、面容、外貌”,可以追溯到公元12世纪。更早的词源则是俗拉丁语的*facia,这也是意大利语faccia的来源,而拉丁语的facies则意为“外观、形态、轮廓”,在某些情况下也指“面容、面貌”。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可能是“施加于某物的形态”,与facere(意为“制造、形成”)有关,源自原始印欧语根*dhe-,意为“放置、设定”。
在英语中,这个词逐渐取代了古英语的andwlita(“面孔、面容”,由wlitan“看、瞧”演变而来)和ansyn、ansien(更常用的表达,源自seon“看”)。在印欧语系中,表示“面孔”的词通常基于“外观、视线”的概念,大多数都是从“看、瞧”的动词衍生而来(例如古英语的表达、希腊语的prosopon,字面意思是“朝向的视线”,立陶宛语的veidas,源自*weid-“看”的词根,等等)。但在某些情况下,如这里所示,表示“面孔”的词也可以指“形状、轮廓”。在法语中,17世纪时人们不再使用face来指代“头部前面”,而是用visage(更早的形式是vis),这个词源自拉丁语的visus,意为“视力、视觉”。
从14世纪后期开始,face还被用来表示“外在的表现(与某种其他现实形成对比)”。同一时期,它也指“任何物体的前部或正面”,甚至可以表示“地球或海洋的表面、城市的范围”。在印刷术语中,表示“构成字母的部分”这一含义出现在1680年代。
她一回到家,就冲我大喊‘你这个胆小鬼!’ [乔叟,《僧侣的故事》]
短语Face to face(面对面)出现在14世纪中期。Face time(面对面交流)则可以追溯到1990年。短语lose face(失去面子,失去威信)出现在1835年,源自中文的tu lien,因此也衍生出了save face(保全面子,挽回颜面),这个表达出现于1898年(参见save)。短语show (one's) face(露面,现身)出现在14世纪中期(如shewen the face)。而make a face(做鬼脸,因厌恶或嘲讽而改变面部表情)则可追溯到1560年代。短语Two faces under one hood(一个人有两副面孔,形容双面人)出现在15世纪中期。
一个人的两副面孔是绝对不可信的。 [《觉醒吧,贵族们》,1460年]
中古英语的 whit,意为“牛奶或雪的颜色,完全明亮且无色彩”,源自古英语的 hwit,意为“明亮、光辉;清晰、公正”,也可作为名词使用(详见单独条目)。它源自原始日耳曼语的 *hweit-,根据沃特金斯的说法,来自印欧语根 *kweit- 的后缀形式,意为“白色;发光”。
作为姓氏,最初是指金发或肤色较浅的人,是英语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诺曼征服之前就已确立。到13世纪末,常用来形容老年人的发色。早期还用于描述光亮金属的颜色,尤其是“银色”,因此出现了 white the hand(“贿赂”)这样的表达(大约14世纪初)。
在古英语中,“道德纯洁”的含义已经存在。到中古英语时期,这个词的比喻用法变为“优雅、友好、乐于助人”。与保皇派的联系始于18世纪末。
在俚语中,“光荣、公正”的含义出现在1877年,源自美国英语中的种族偏见。约1600年起,“指那些肤色较浅的种族(主要是欧洲人或欧洲血统的人)”的含义被记录下来;而“特指白人的特征或相关事物”则始于1852年,美国英语中。1929年,在黑人英语中,White folks 被用来指代“白人”。
White supremacy(白人至上主义)最早出现在1868年,见于约翰·H·范·埃夫里博士的著作《白人至上与黑人从属关系》(《White Supremacy and Negro Subordination》,纽约,1868年)。White-chauvinism(白人沙文主义)则出现于1946年。White flight(白人迁离)指的是白人从城市中心地区迁出的现象,记录于1966年,美国英语中。White privilege(白人特权),意指“对白人的优待”,最早出现在1960年,起初用于南非语境,尽管1928年在美国已有孤立的用法。
White way(白色之路)指“在大城市中明亮照耀的街道”,追溯至1908年。white flag(白旗)作为停战或投降的象征,约1600年已有记载。White lie(善意的谎言)则出现在1741年。White Christmas(白色圣诞节)指雪的存在,记录于1847年。White water(白水)意为“河流急流”,可追溯至1580年代。White lightning(白闪电)指“劣质威士忌”,出现于1921年。
White Russian(白俄罗斯语)指“白俄罗斯的语言”,记录于1850年;而混合饮料则约在1978年问世。天文学中的 white dwarf(白矮星)首次出现于1924年。White witch(白巫师)指那些用魔法行善的人,约1620年代出现。White House(白宫)作为美国总统官邸的名称,最早见于1811年。
日耳曼语的同源词包括古撒克逊语和古弗里斯语的 hwit,古诺尔斯语的 hvitr,荷兰语的 wit,古高地德语的 hwiz,德语的 weiß,哥特语的 hveits。
这个印欧语根也被重构为梵语的 svetah(白色);古教会斯拉夫语的 sviteti(发光)、svetu(光明);立陶宛语的 šviesti(发光)、švaityti(照亮)。
分享 "whiteface"
中文翻译由AI生成。查看原文,请访问: Etymology, origin and meaning of white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