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世纪晚期,源自古诺尔斯语的 fyri-(意为“冷杉”)或古丹麦语的 fyr,这两者都来自原始日耳曼语的 *furkhon(同源词还有古高地德语的 foraha、现代德语的 Föhre,均意为“冷杉”)。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印欧语系的词根 *perkwu-,最初的意思是“橡树”,后来也引申为“橡树林”,但从未表示“木材”。这个词根还衍生出梵语的 paraktah(意为“神圣的无花果树”)、印地语的 pargai(意为“常青橡树”)、拉丁语的 quercus(意为“橡树”)以及隆巴第语的 fereha(意为“一种橡树”)。
在古英语中,有一个相关词 furhwudu(意为“松木”),但仅在拉丁语 pinus 的注释中出现。现代英语中的“fir”更可能是借自斯堪的纳维亚语。在中古英语中,fyrre 用来注释拉丁语的 abies(意为“冷杉”),其具体来源尚不明确。
根据印欧语言学家甘克雷利泽和伊万诺夫的研究,“这个词的语义清晰地指向了‘橡树’与山区之间的联系,这也是古欧洲人用来描述森林山脉的术语基础。”(例如哥特语的 fairgunni 意为“山区”,古英语的 firgen 意为“山林”,中古高地德语的 Virgunt 意为“山林”;如苏台德山地区)。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400年间,北欧森林中的松树和桦树逐渐取代了橡树。因此,古日耳曼语中“山橡树”和“橡树林”的词汇在早期历史中转变为表示松树及其森林的词汇,这并不令人惊讶。
[托马斯·V·甘克雷利泽,维亚切斯拉夫·V·伊万诺夫,《印欧语系及其民族》,柏林,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