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6年,指“对故乡或祖国的病态渴望,严重的思乡病,视为一种疾病”。这个词源于现代拉丁语,由学者约翰内斯·霍费尔(Johannes Hofer,1669-1752)于1688年在巴塞尔大学的一篇关于该主题的论文中创造,旨在翻译德语的 heimweh(思乡病),可以拆解为 home(家) + woe(悲哀)。
该词的构成来自希腊语 algos(痛苦、悲伤、苦恼,参见 -algia) + nostos(归乡),而 nostos 又源自 neomai(到达某地、逃离、返回、回家)。根据沃特金斯的说法,这一词根可以追溯到原始印欧语 *nes-(安全返回),与古诺尔斯语的 nest(旅途食物)、梵语的 nasate(接近、加入)、德语的 genesen(恢复)、哥特语的 ganisan(治愈)、古英语的 genesen(恢复)等词同源。
法语的 nostalgie在1754年已出现在法国军队的医疗手册中。最初是指瑞士士兵,认为这种病症在他们中尤为常见,且常常致命,无论是因其自身作用还是与伤病结合导致的。
[施伊策医生]曾说,他的同胞体内所含的空气,与环绕他们的稀薄轻盈空气保持 Æquilibrium(平衡),而在低洼地区则被更稠密、更沉重的空气所压迫,这种压迫阻碍了毛细血管的循环,使血液流动缓慢困难,进而引发许多悲惨的症状。[摘自《新文学纪要》关于 "Areographia Helvetiæ" 出版的报道,伦敦,1726年3月]
到1830年代,这个词被用来描述任何形式的强烈思乡之情,包括水手、囚犯和非洲奴隶的思乡病。“在海外服役时,风笛有时也会在苏格兰军团中引发同样的效果”[《便士杂志》,1840年11月14日]。在《实用医学百科全书》(《Cyclopaedia of Practical Medicine》,伦敦,1833年,由三位医学博士编辑)中,它被列为“地方病”,定义为“那些因思乡而产生的压抑症状,常常在离开故乡的人中出现,他们会强烈渴望返回家园、亲友身边,以及他们青春的场景……”
这个词最初主要用于军事医学诊断,并在美国内战中被北方视为严重的医学问题:
在战争的头两年,报告了2588例思乡病病例,因该病致死13人。这些数字几乎无法表达思乡病对军队疾病和死亡率的真实影响。许多本可以好转的病例,最终因思乡的压抑影响而致命。[摘自《战争卫生纪要》,美国卫生委员会,纽约,1867年]
后来,这个词的意义转移(现代主要用法),指“对过去的怀念与渴望”,最早见于1920年,可能源于法语文学中对 nostalgie 的类似用法。对遥远地方的思念,往往也伴随着时间上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