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英语的 sinken 源自古英语的 sincan(不及物动词),意思是“沉没、下沉、消退”。它的过去式是 sanc,过去分词是 suncen。这个词可以追溯到原始日耳曼语的 *senkwan,与古撒克逊语的 sinkan、古诺尔斯语的 sökkva、中古荷兰语的 sinken、现代荷兰语的 zinken、古高地德语的 sinkan、现代德语的 sinken 以及哥特语的 sigqan 同源。它们都源自原始印欧语词根 *sengw-,意为“下沉”。
这个词的及物用法“逐渐向下移动或拖拽”大约在12世纪末开始流行,逐渐取代了中古英语的 sench(与 drink/drench 相关),后者在14世纪消亡。约1300年起,它还被用来表示“进入、渗透”(如攻击、武器等)。到14世纪初,这个词又引申为“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相关词汇包括:Sank(过去式)、sunk(过去分词)、sinking(现在分词)。
从14世纪起,这个词开始表示“降至更低或更糟的状态”;到14世纪末,又引申为“因虚弱或重击而倒下或失败”。1590年代,它被用来表示“减少、贬值、数量减少”等含义。约1600年,它被用来形容日落或月落(“落下”)。1726年起,用于描述土地“逐渐下沉”。
自14世纪以来,它常常与 swim(游泳)形成对比。形容词短语 sink or swim(沉浮自救)出现在17世纪60年代。sink without a trace(无影无踪地消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术语,翻译自德语的 spurlos versen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