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cliche 的意思

陈词滥调; 老生常谈; 陳腐的表述

cliche 的词源

cliche(n.)

1825年,英语中出现了“electrotype, stereotype”这样的词汇,源自法语 cliché,在印刷行业中是一个技术术语,指的是“铅版”或“立体版”。这个词是由法语动词 clicher(意为“点击”)的过去分词形式演变而来,最初用作名词。人们认为它模仿了铸造过程中模具与金属碰撞时发出的声音,这一点可以与英语中的 click 进行对比。

Originally, a cast obtained by letting a matrix fall face downward upon a surface of molten metal on the point of cooling, called in English type-foundries 'dabbing.' [OED]
最初,这个词指的是一种铸造方法,即让一个模具面朝下落在即将冷却的熔融金属上,这种方法在英语铸字厂中被称为“dabbing”。[OED]

后来,这个词的意义被引申为“陈词滥调”或“老生常谈”,首次出现在1888年。这种转变源于人们将其比作金属板——一种可以无限复制印刷品或图案的媒介,类似于 stereotype 的意义演变。然而,这种用法在英语中并不普遍,直到1920年代才被广泛认可,并被认为是法语表达。相关词汇:Cliched(1928年)。

相关词汇

1580年代,作为及物动词,意为“发出微弱而尖锐的声音”,源自模仿性词汇(可与荷兰语和东弗里斯语的 klikken “点击”以及古法语的 clique “钟表的滴答声”对比)。不及物用法“发出微弱而尖锐的声音”出现在1610年代。

其比喻意义,通常指人际关系,意为“立刻合拍,初次见面便成为朋友”,出现于1915年,可能源自钥匙在锁中转动的声音。心理层面的比喻意义“融入情境”则出现在1939年。相关词汇:Clicked(点击过),clicking(正在点击)。

1798年,“从版上印刷的方法”,源自法语 stéréotype(形容词)“通过固体铅字印刷的”,进一步追溯到希腊语 stereos 意为“固体”(参见 stereo-)+ 法语 type 意为“铅字”(参见 type (n.))。

到1817年,这个词的意义扩展到了指代刻印的铅版。使用铅版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因为它能在一块铅字上复制出手工排版的整页印刷版面。

因此,它引申出了“图像在不变中被永恒保存”的比喻意义(比如视觉陈词滥调或经常重复的表达;参见 cliche),这一用法在1850年被记录,可能是通过动词形式演变而来(该用法可追溯至1819年)。

而“对某人或某群体特征的先入之见和过于简化的看法”这一特定含义则在1922年被记录(沃尔特·李普曼,《舆论》)。

    广告

    cliche 的使用趋势

    改编自 books.google.com/ngrams/. Ngrams 数据仅供参考。

    分享 "cliche"

    中文翻译由AI生成。查看原文,请访问: Etymology, origin and meaning of cliche

    广告
    热搜词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