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中期,“作为(异教)崇拜对象的神像”,来自古法语idole“偶像,雕刻的形象,异教神”(11世纪),源自拉丁语idolum“(心理或物理的)形象,形式”,特别是“幻影,幽灵”,但在教会拉丁语中用于“假神,作为崇拜对象的异教神的形象”。这来自希腊语eidōlon“心理形象,幻影,幽灵”,也指“物质形象,雕像”,在教会希腊语中,“异教偶像”,源自eidos“形式,形状;相似,类比”(参见-oid)。
一个希腊词,意为“形象”,在犹太和早期基督教作家中用于“假神的形象”,因此也指“假神”。日耳曼语言通常以表示“假神”(字面意思是“离开的神”)的词作为前缀,因此指“假神的形象”(古英语afgod,丹麦语afgud,瑞典语avgud,古高地德语abgot,这些复合词中包含af-/ab-“离开,远离”(off的来源)+ god)。古诺尔斯语skurgoð“偶像”字面意思是“雕刻的神”。
较早的希腊语含义有时在英语中被使用。“被偶像化的东西”的比喻意义出现在1560年代(在中古英语中,比喻意义是“虚伪或不可信的人”)。“被视为神灵崇敬的人,受崇拜的人的对象”的含义源于15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