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强行撕扯] 中古英语 tēran 意为“通过将物体分解成碎片来破坏;撕扯(动物);将(书籍、衣物)撕成碎片”,源自古英语 teran,意为“通过力量将物体撕开;撕裂”。这是一个第四类强变化动词,其过去式为 tær,过去分词为 toren。它源自原始日耳曼语 *teran(同源词还有古萨克逊语 terian、中古荷兰语 teren 意为“消耗”,古高地德语 zeran 意为“摧毁”,现代德语 zehren,哥特语 ga-tairan 意为“撕裂,摧毁”)。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原始印欧语词根 *der-,意为“分裂,剥皮,剥离”。
古英语中的过去式持续使用,直到17世纪在圣经翻译中出现 tare,后来被 tore 取代,这个形式源自古英语的过去分词 toren。表示“强行拉扯(使远离某种情况或依附)”的用法在14世纪初就出现了(如 tear down),因此在1871年出现了 torn between 表达“在两种选择(欲望、忠诚、爱人等)之间左右为难”;而 tear (oneself) away 则意为“勉强离开”,首次出现于1797年。该词不及物用法“轻易分开或分裂”则始于1520年代。
在古英语中,tear one's hair (out) 表示因悲痛或狂怒而撕扯自己的头发。关于 tear into 的用法,请参见 tear (v.3)。印刷媒体中,tear-sheet 指的是“包含广告的页面,从出版物中剪下并作为证明发送给广告主的页面”,这一用法出现于19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