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公元1400年,tinctura(意为“染色或着色的作用”)这个词从拉丁语中引入,最初指的是“染料、颜料”。它源自tinctus,即tingere的过去分词,意思是“染色、着色、浸泡入颜色中”。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湿润、浸湿”,而其更早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原始印欧语根*teng-,意为“浸泡”。这个词根还衍生出古高地德语的dunkon(“浸泡”)和希腊语的tengein(“湿润”)。
大约在1400年,这个词也开始用来指代药用软膏,可能最初特别指那些会使皮肤变色的药膏,或者是那些被药物的精华所浸染的软膏。因此,到了1640年代,它还被用来表示“溶解在酒精混合物中的药物”。
在15世纪初,这个词开始被用作“着色的过程”。而在1610年代,它还引申出“被注入或衍生出的特质或色调”这一比喻意义。作为动词使用的记录出现在1610年代,意为“赋予颜色”。相关词汇有Tinctured(“着色的”)。
Tincturation(“制备染液”)的用法可以追溯到1860年。Tinction则被用来指代“染色准备,随时可用的着色剂”(1891年)。